3、4、5月份,“排队”“网红”等字眼不断见诸于媒体端,新茶饮持续走红,这也使得许多跟风者盲目进入市场。
此时,最需要做的是清醒,想一想新茶饮野蛮生长背后,还有哪些难题需要面对。
标准化是做大的前提
茶行业一直有“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”的说法。中国茶的山头文化,让茶叶的标准化几乎成为妄想。但新茶饮的产品作为饮品,则可以高度标准化,其品牌也具有天然的普世性。
标准化的实现,则让蓄势待发的新茶饮,有了成为大品牌甚至国际品牌的可能,这也是资本看好新茶饮行业的重点之一。
盈利模式的探索成为新难题
盈利模式的塑造,对一些品牌来说是另外一个难题。
空间效益、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,是横亘在这个崭新的、年轻的行业前面,共同的问号。
供给侧押注的是茶饮业的下半场
新茶饮的崛起,某种程度上也在倒逼茶饮供给侧的改革。“茶商在新茶饮的链条上,不仅仅再是一个渠道商,而是综合服务商。”除了要按照企业要求提供定制产品外,还会依靠供应商的敏锐嗅觉优势,为企业提供新的茶饮产品和趋势参考。
一些聪明的品牌,则早早的开始布局自己的供应链。
公司化运作决定了新茶饮赛道的排位
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类,在公司化路径上,很多企业还处在义务教育的阶段。
更多的新茶饮品牌,从传统的奶茶行业进化而来,在公司化管理上,仍然遗留着浓重的、野蛮生长的基因。而“加盟管控难”等历史遗留问题,无疑也将成为其在新的茶饮赛道上的阻碍。
4.做火二三线城市,机会有多大?
进入8月份,上海的新茶饮品牌越来越丰富,甚至一批品牌,诸如喜茶正在筹备“北上”。此时,对于一些区域性品牌,新的疑问又产生了:在二三线城市做火一个品牌,机会有多大?
二三线城市的机会点:
成本优势
认知优势:目前二三线城市对茶饮消费的认知已经和一线城市没有太大的差异,但在消费力和概念上还确实有些差异。
传播优势:客群固定,利于传播
相对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,二三线城市的流动性小,客群也相对固定,品牌的传播速度更快,在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上也更容易些。
二三线城市开店需注意:
如果自创新品牌没有壁垒,不具有产品优势,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,就可能造成频繁洗牌的现象,淘汰率奇高,投资者惨淡出局。